延續對電影部份的情緒,把麥克送給漢娜的詩附上:
當我倆敞開自己│你把自己給我,我把自己給你,
當我們沉潛│你進入我,我進入你
當我們消失│你消失在我裡面,我消失在你裡面
然後
我是我
而你是你
--
Der Vorleser(我願意為妳朗讀)│Bernhard Schlink(徐林克)│張寧恩 譯│皇冠出版社│ISBN9573317001
文字有文字本身的魅力,可以依不同的人想像出不同的畫面。
老實說我喜歡電影多過於原著。可能凱特溫絲蕾給我的印象已深植腦海。又或者我對故事主角已有自我的解讀,所以當閱讀原著後反而有點無法接受這個更加冷然、抽離的麥克。
原著中的麥克比電影中的更俱有疏離感。好像他時時刻刻都鎖在自己的內裏,不停向內探究,自問或揣想與漢娜間的過往,以他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當時彼此的行為。(有點像不斷的去推翻一個既有的形象,直到找到他可以接受的、兩人可以安然共存的模式為止)
所以他在最後見面漢娜的那段話,倒不像電影給我含有攻擊的意味,比較像是最後想要搞清楚事情的一切(當他研究哲學的父親建議他去找當事人談論真像時他並沒有去,我覺得這段話就像是一種遲來的、讓自己心安的藉口)。然而如漢娜所說,無論如何,她怎麼想都不重要,那些人都已經死去了,不會再回來了。
小說中較著重在戰後重新檢視人性,讓我聯想到“To be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question.”
總之無正解。端看個人想法。所以到了最後,這已不再是兩人是否真的愛的問題了,反倒是整個人生、每個人依然是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每個人:是非對錯、集團犯罪的積非成是、正義、人性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。這樣的人生是很費解的。我想這也是漢娜在最後幾年放棄自我的原因之一。當然我所說的觀點也不一定是她的觀點。凡事都無正解。
而這才是讓人生氣的地方。